微信账号

黑龙江花果山户外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843|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夏季出游特别提示——蜱虫(草爬子)

[复制链接]

40

主题

244

帖子

3883

积分

论坛元老

健康养生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88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7 07:22: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花果山朋友们好!
  看到近期朋友们积极出行真是羡慕!也为各位朋友高兴!
  今早上网看到有关“河南1名被蜱虫叮咬患者在京死亡”的新闻,顺便查了一下“蜱虫”——我们这里的俗称“草爬子”。似觉花果山朋友们不可轻视!特摘录一点相关知识介绍给大家,供参考!
“蜱虫——草爬子”介绍
  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pí),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全世界已发现的约800余种,计硬蜱科约700多种,软蜱科约150种,纳蜱科1种(仅存于非洲)。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名称
  蜱(pí)也叫壁虱,俗称草扒子、狗鳖、草别子、牛虱、草蜱虫、狗豆子、牛鳖子在四川方言中有叫逼煞 (读音 )等。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或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皮毛间。不吸血时,小的才干瘪绿豆般大小,也有极细如米粒的;吸饱血液后,有饱满的黄豆大小,大的可达指甲盖大。蜱叮咬的无形体病属于传染病,人对此病普遍易感,与危重患者有密切接触、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其陪护者,如不注意防护,也可能感染。
  软蜱多在夜间侵袭宿主,吸血时间较短,一般数分钟到1小时。蜱的吸血量很大,各发育期饱血后可胀大几倍至几十倍,雌硬蜱甚至可达100多倍。
宿主关系
  蜱在宿主的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在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例如全沟硬蜱寄生在动物或人的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阴部和腹股沟等处。微小牛蜱多寄生于牛的颈部肉垂和乳房,次为肩胛部。波斯锐缘蜱多寄生在家禽翅下和腿腋部。
分布与活动
  硬蜱多分布在开阔的自然界,如森林、灌木丛、草原、半荒漠地带。而不同蜱种的分布又与气候、土壤、植被和宿主有关,如全沟蜱多见于高纬度针阔混交林带,草原革蜱则生活在半荒漠草原,而微小牛蜱分布于农耕地区,如大别山区见于牛身上的牛虱。在同一地带的不同蜱种,其适应的环境有所不同,如黑龙江林区的蜱类,全沟蜱多于针阔混交林带,而嗜群血蜱(Haemaphysalis concinna)则多见于林区的草甸。软蜱栖息隐蔽的场所,包括兽穴、鸟巢及人畜住处的缝隙里。
蜱类寻觅宿主的方式
蜱类寻觅宿主的方式:蜱的嗅觉敏锐,对动物的汗臭和二氧化碳很敏感,当与宿主相距15m时,即可感知,由被动等待到活动等待,一旦接触宿主即攀登而上。如栖息在森林地带的全沟硬蜱,成虫寻觅宿主时,多聚集在小路两旁的草尖及灌木枝叶的顶端等候,当宿主经过并与之接触时即爬附宿主;栖息在荒漠地带的亚东璃眼蜱,多在地面活动,主动寻觅宿主;栖息在牲畜圈舍的蜱种,多在地面或爬上墙壁、木柱寻觅宿主。
直接危害
  蜱在叮刺吸血时多无痛感,但由于螯肢、口下板同时刺入宿主皮肤,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急性炎症反应,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
有些硬蜱在叮刺吸血过程中唾液分泌的神经毒素可导致宿主运动性纤维的传导障碍,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现象,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称为蜱瘫痪(tick paralysis)。
被蜱虫叮咬后应急处理措施
  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
  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钻入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
   
用尖头镊子取出蜱。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诊断是否患上蜱传疾病,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注意千万不要在被咬时用水冲它)
  如在野外,可用点燃的香烟(或香)慢慢的烤蜱虫的身体(千万别烤死蜱虫!),多数情况下,钻入皮肤的蜱虫就会钻出皮肤,然后再对伤口做消毒处理。传播疾病
森林脑炎
  ⑴森林脑炎:是一种由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为森林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新疆出血热
  ⑵新疆出血热:是一种蜱媒急性传染病,是荒漠牧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为一种蜱媒RNA病毒
莱姆病
  ⑷莱姆病:我国于1985年夏在黑龙江海林县林区首次发现。病原体是伯氏包柔螺旋体(B.burgdorferi)。它是一种由硬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好发于春、夏季。
Q热
  ⑸Q热:病原体为贝氏立克次体(Coxiella burneti
  
蜱虫
)。本病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
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
  ⑹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又称西伯利亚蜱传斑疹伤寒。
细菌性疾病
  ⑺细菌性疾病:蜱能传播一些细菌性疾病,如鼠疫、布氏杆菌病、野兔
无形体病
(8)无形体病:蜱虫会传播一种“吞噬细胞无形体”,它会使血小板、白细胞减少。
最新进展
  2010年9月12日,中国疾控中心有关部门已经从病人身上分离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
防治原则
环境防制
  1.环境防制 草原地带采用牧场轮换和牧场隔离办法灭蜱。结合垦荒,清除灌木杂草,清理禽畜圈舍,堵洞嵌缝以防蜱类孳生;捕杀啮齿动物。
化学防制
  2.化学防制 蜱类栖息及越冬场所可喷洒敌敌畏、马拉硫磷、杀螟硫磷等。林区用六六六烟雾剂收效良好,牲畜可定期药浴杀蜱。 (六六六粉是禁止使用的农药。)
生物防治
  3,生物防治:由于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中,用生物农药狂扫喷洒主要发生蜱虫的地面,持效期特长,对人畜无害;也可用藻盖杀(0.12%藻酸丙二醇酯)物理防治,无色无味,对人体无毒、无害、无污染。
个人防护
4.个人防护 进入有蜱地区要穿五紧服,长袜长靴,戴防护帽。外露部位要涂布驱避剂,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勿将蜱带出疫区。
防虫
由于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中,因此外出游玩时最好在暴露的皮肤上喷涂驱蚊液,尽量避免在野外长时间坐卧。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蜱虫常会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
除虫
  如果发现蜱虫附着在身体上,不能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其除去,因为蜱虫体上可能含有传染性病原体,在受到刺激后,蜱虫会越发往体内钻,并加大剂量地释放蜱虫唾液,所以直接用工具将蜱虫摘除或是用手指将其捏碎的方法是非常不正确的,民间还有些诸如用火烧蜱虫屁股等方法均不可取。
  正确的方法是赶紧找到最近的正规医院,叮嘱医生在叮咬处消毒后进行局部麻醉,麻醉起效后才可用镊子将蜱虫去除(注意蜱虫口器里的倒刺不能留在体内),之后赶紧进行入院观察治疗,并注射相应的抗病毒药物,在度过潜伏期之后,身体无发病症状后再出院,若出院后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并一定要把被蜱虫叮咬的事告诉医生,切记这段话。
建议
  据长期从事病毒学研究的昆明医学院教授宝福凯介绍,蜱的唾液含几百种蛋白质,成分复杂,带有毒素。蜱的叮咬是个复杂的过程,它咬破人的皮肤后,把抗凝剂和麻醉剂注入人体,防止血液凝固,在人未发觉的情况下,它吸饱血后,叮咬处的凝血脱落,这个过程需要48小时。但此次疾病并非蜱虫唾液本身的作用,而是由于其体内含有的病原体所致。
怎样预防和治疗蜱虫叮咬
  ■怎样预防和治疗蜱虫叮咬
  1、一旦被蜱虫叮咬皮肤时,怎么办?千万不可用手强行拔除。正确的方法是,用乙醚、煤油、松节油、旱烟油涂在蜱虫的头部,或在蜱虫旁点蚊香,数分钟后蜱虫被“麻醉”,就自行松口;或用液体石蜡、甘油厚涂蜱虫的头部,使其窒息松口。同时,赶紧就医。
  2、蜱虫将头钻入皮肤内时头有倒勾越拉越紧,自行取出容易将头留在皮肤内继续感染。再去医院取头极为麻烦。
  3、被虫子咬不能立刻打死虫子。
  4、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时可给予抗组胺药和皮质激素。发现蜱咬热及蜱麻痹时除支持疗法外,作相应的对症处理,及时抢救。
  5、进入有蜱地区要穿防护服,扎紧裤脚、袖口和领口。外露部位要涂擦驱避剂(避蚊胺、避蚊酮、前胡挥发油),或用驱避剂喷涂衣服。
  ■特别提醒 
  遛狗人:在东郊草坪等地,甚至小区草坪遛狗时请注意,蜱虫易叮咬爱犬,从而带至家中。
  钓鱼人:尤其是野钓者,要扎紧裤管。
  野游人:长衣长裤,勿入杂草树木丛中。 预防方法
方法一
  外出及衣服上及裸露的皮肤上喷涂避蚊胺(DEET)、驱蚊液等驱避剂。如不慎被蜱虫咬伤,千万不要用镊子等工具将其除去,也不能用手指将其捏碎。应该用乙醚、煤油、松节油、旱烟油涂在蜱虫头部,或在蜱虫旁点蚊香,把蜱虫“麻醉”,让它自行松口;或用液体石蜡、甘油厚涂蜱虫头部,使其窒息松口。
方法二
  1、如发现切勿自行取出,应及时去医院取出。(医生会在伤口周围消毒,再在伤口上打麻醉用来麻醉蜱,等蜱完全麻醉再用捻子轻松夹出。)
  2、蜱将头钻入皮肤内时头有倒勾越拉越紧,自行取出容
   
蜱虫
易将头留在皮肤内继续感染,再去医院取头极为麻烦。
  3、被虫子咬不能立刻打死虫子,应该把它吹走,要不毒素更大。
  4、蜱螫伤预防治疗:
  一、发现停留在皮肤上的蜱时,切勿用力撕拉,以防撕伤组织或口器折断而产生的皮肤继发性损害。可用罗浮山百草油、氯仿、乙醚、煤油、松节油或旱烟涂在蜱头部待蜱自然从皮肤上落下。
  二、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如口器断入皮肤内应行手术取出。
  三、伤口周围有0.5%普鲁卡因局封。
  四、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时可给予抗组胺药和皮质激素。发现蜱咬热及蜱麻痹时除支持疗法外,作相应的对症处理,及时抢救。
  个人防护:进入有蜱地区要穿防护服,扎紧裤脚、袖口和领口。外露部位要涂擦驱避剂(避蚊胺、避蚊酮、前胡挥发油),或将衣服用驱避剂浸泡。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切勿将蜱虫带回家中。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0

主题

12

帖子

30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03
2#
发表于 2011-6-7 12:10:3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老金牛,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主题

3670

帖子

6万

积分

黄金元老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68008
QQ
3#
发表于 2011-6-7 12:40:5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老金牛,我们也该学习再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1-6-7 16:13:3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金牛大哥,好文,很实用,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1

主题

2320

帖子

5万

积分

黄金元老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55448
QQ
5#
发表于 2011-6-7 16:24:09 | 只看该作者
认真学习,学会保护好自己,谢谢金牛大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1-6-7 17:51:12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大哥认真找资料,其实不必太恐慌,被虫子咬到的几率比被蛇咬到还要低,被咬到而且被传染上森林脑炎病毒的几率更是低。大家不必恐慌而不敢进山,有效防范就足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85

帖子

1万

积分

白银元老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4537
7#
发表于 2011-6-7 21:19:07 | 只看该作者
认真看过后,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了,谢谢老金牛。{:8_26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694

帖子

2万

积分

白银元老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6470
8#
发表于 2011-9-26 14:14:09 | 只看该作者
学会了准没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Templated By 【未来科技 www.veikei.com】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