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石头 发表于 2012-4-19 14:29:06

【转】韩国人厌恶外国人 对中国误解很深

韩国人厌恶外国人 对中国误解很深
环球网记者王欣报道,近期,韩国婚姻移民女性首次当选国会议员与中国籍嫌犯杀人事件发生后,韩国社会中厌恶并排斥外国人的现象开始抬头。据韩联社4月18日消息,韩国总理金滉植表示,多元文化是全球化时代的必然产物,而非选择。为了使韩国人厌恶外国人的非正常现象得以好转,需要制定综合改善政策。
金滉植分析称,在韩国的外国人数已超过140万人,国际婚姻家庭也高达25万户,我国已经进入了名副其实的多元文化社会。外国人不仅局限于适应韩国的生活,并开始扩大活动范围,因此也出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了支援婚姻移民女性与多元文化家庭的子女,会议审议并确定了《多元文化家族支援政策2012年度实行计划》。此外,委员会以多元文化家庭子女10人以上在校的中小学为中心,进一步扩大全球领军学校至150所,并将重点支援韩国语教育与教科学习指导。
报道还称,委员会发表了在国内首次实施的《国民的多元文化接纳程度调查》结果,并且讨论了提高接纳程度的方案。
距离越近,并不代表误解越轻,中国与邻居韩国的关系即是如此。虽然近年来,中韩两国在政府交往和经济合作方面关系密切,但民众之间却总是龃龉不断。多数韩国国民对中国的印象偏向负面。对中国的好感度低于日本,更远低于美国。
朋友可选择,邻居须共处。本报今天刊载这份调查报告,除了表达对韩国人误读中国现象同样深感担忧外,更旨在推动中韩两国国民共同探讨相处之道。
韩国人对华印象多负面
自卑感与优越感相互影响,恶化了韩国人的中国观
“提到中国,您最先联想到什么?”
“劣质食品。”
“仿造名牌。”
……
访谈室内没有中国人在场,提问者与回答者都是韩国普通国民。围绕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的印象,他们畅所欲言,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他们一连串的回答中,多数是中国人所不乐意听到的。有些回答会令中国人惊讶,有些令人欣慰,而有些则令人感到脸红。
这是不久前,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韩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课题组,与韩国庆熙大学社会学系黄承渊教授合作,委托韩国一家咨询公司(应该公司要求隐去其名称),实施的一项名为“韩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的民意调查,该项调查针对韩国普通国民共发放问卷1000份。
课题组选择了5组人群作为调查对象:20~25岁的男女大学生一组、25~35岁的男女韩国人一组、31~40岁的男女就业者一组、41~50岁就业者一组、51~55岁的男性就业者一组。受访者学历都在本科及以上,他们不懂中文,大部分没有来过中国,他们对中国的观点在韩国国民中具有代表性。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受访者就某个特定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对中国文化、社会、经济、政治、中国人、中国崛起以及中韩政治经济关系分别进行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韩国人对中国以及中国人印象总体较为负面。比如受访者的“中国联想”中,负面联想占48%,中性联想占27%,正面联想只占25%。
不愿承认从中国发展中受益
经历上世纪70、80年代的快速发展,韩国一举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1992年中韩建交时,韩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中国。此后,中国与韩国的经济发展差距逐渐缩小,韩国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度明显上升。韩中友好协会副会长李映周博士告诉本报,目前韩中经济关系非常密切。今年韩国与中国的贸易总额,预计可达1900亿美元,而韩国与美国以及日本的贸易额,加起来也比不上对华贸易总额。韩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对华贸易。
然而,韩国多数老百姓对此并不了解。
调查显示,关于中韩经济合作,相当一部分受访者不认为韩国从中韩贸易中受惠。主持人向受访者询问谁是韩国的最大贸易对象国以及最大贸易顺差对象国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并不清楚。当主持人告诉受访者,韩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自中国时,受访者强调,进口到韩国的是大量廉价生活用品,出口到中国的是少量高端产品。
回答问题时,韩国受访者表现出了自豪心理,当讨论到中国的“山寨产品”时,讨论的气氛一度十分热烈。多数受访者强调,中国加工生产的廉价产品充斥着世界市场,中韩的经济合作主要是韩国技术与中国廉价劳动力的结合。
大部分受访者强调中国是难以信任的投资对象国。5个小组中有3组提到了这一意见,其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政府不可信。受访者认为中国政府把韩国企业吸引到中国后,会取消相应的优惠政策;二是受访者认为中国人经常与韩国企业合作后盗走韩国的技术。
访谈会上,受访者表现出很强的优越感,常常流露出对中国的不屑。每当谈论到中国的伪劣产品、脏乱差和贫富分化等问题,受访者往往表现得非常兴奋,话语速度加快,肢体语言的动作幅度也增大,优越感溢于言表。
几乎无人乐见中国崛起
调查显示,面对中国崛起,他们害怕中国成为韩国身边的霸权国,担心韩国企业进一步在国际市场上丧失竞争优势。“这样下去我们会成为中国的从属国,像历史上那样。”“美国打个喷嚏我们就得感冒,中国经济发展后会怎么样?中国离我们更近、历史上又欺负过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强大后不会起到好作用。”……
关于中国崛起的可能性,受访者认为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已经是强国,但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建设、国民素质等方面仍落后于韩国。另外,受访者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很大,但发展不会持续下去。一位大企业男性职员说:“我们也有过经济高速增长期。中国的经济增长早晚也会遇到瓶颈,像韩国似的。”
访谈中,受访者多表示中国崛起对韩国既是威胁又是机会,当主持人具体询问中国崛起对韩国的影响时,绝大多数受访者的负面情感溢于言表。除了少数从事对华商贸工作的受访者外,其他受访人中无人乐见中国崛起。
课题组成员、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董向荣副研究员分析指出,受访者主要有三种心态,一是对中国崛起感到“担忧害怕”,二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感到“不服气”,三是因为感情上“讨厌”中国,所以不愿看到中国崛起。
董向荣还注意到,受访者看待中国时又因为韩国是小国而带有自卑感。受访者虽然很少直接表示羡慕中国,但访谈中经常对中国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发出感叹。这种自卑感使受访者变得非常敏感,认为中国瞧不起韩国。“自卑感与优越感相互影响,恶化了韩国人的中国观。”
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
与其他方面相比,受访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最为正面,但认为中国的现代文化缺乏创新。
调查显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受访者们最钟爱“武侠文化”,并认为“丰富”与“华丽”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特征。在传统文化中,“武侠”给韩国人留下的印象最深。由于传统文化相似,韩国人理解并且喜欢中国的“武侠”文化。受访者所提到的中国电影中一半以上都是功夫片。在饮食文化中,韩国人对中国茶文化情有独钟。很多受访者对京剧和狮子舞等印象深刻,认为其“华丽热闹”,很有中国特色。
对于中国的现代文化,受访者一度变得安静起来,思考良久后,受访者们提到“韩流文化”。他们一方面为中国人喜欢韩国文化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又认为中国现代流行文化都是模仿韩国。一位从事家教的中年妇女说:“在中国没有流行文化的情况下,韩流进入了中国,所以中国出现了复制韩国文化的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有中国旅游经历的受访者对中国饮食、杂技等文化印象深刻,但他们的视角却不同于中国人。一谈到中国饮食,受访者们就马上谈到一些让他们厌恶的食材,例如蛇、青蛙、蝎子、蝗虫等。这些“奇特”食物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代表特征。受访者觉得中国杂技很新奇,但对杂技中的柔功等节目持有负面感情,认为这种表演和训练不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不人道”。
课题组成员、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王晓玲助理研究员发现,尽管韩国人喜欢武侠等中国传统文化,但这对提升现实的中国形象收效甚微。进入韩国的这些中国影视作品多为历史题材,少有以现代中国为主题的,未能展现一个发展中的中国,有的甚至强化了中国贫穷、落后的印象。
对中国人负面情绪最大
在对中国人形象的调查中,负面因素远远高于中性和正面因素。在受访者心目中,中国人具有“傲慢”“多疑”“精通商术”“重视实利”“城府深”的刻板形象。调查者发现,中国人的这些形象是从韩国人的口中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也经常出现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是中国人的固化形象。
近年来,随着两国国民频繁接触,中国人在韩国人心目中增加了“脏”“自我中心”“冷漠”“懒惰”“不可信”“民族凝聚力强”等印象。在谈到中国人时,5组受访者都不假思索地首先提到“脏”。5组受访者中有4组都对中国人“自我中心”的特点进行了长时间讨论。
在韩语中,有一些指称中国人的俗语,比较常用的有“WangSoBang”、“DaiNom”和“ZangGai”。
据了解,“WangSoBang”的身份是清朝的中国商人,其外貌特征是矮小、肥胖、眼睛细长、编长辫子、头戴瓜皮帽。其性格特征是懒惰、固执、贪婪、奸猾、吝啬等。在韩国日常影视文学作品,甚至是漫画、商标设计中都经常看到上述形象。
“DaiNom”给人的印象是脏、慢、固执、奸猾、疑心重、城府深,但“DaiNom”经常指一群中国人,让人联想到吵闹、傲慢、排他、巨大的人流、人海战术、用数量解决问题的愚笨人群、强硬的集团、制造假货、心术不正等。
“ZangGai”也是对中国人的贬义称谓,但同时也指韩式炸酱面、中国餐馆或者炸酱面外卖快递员。
访谈中,17位受访者中有13人认为,今天的中国人仍然没有摆脱或者没有完全摆脱上述词语所描述的中国人形象。
尽管受访者心目中的中国人形象偏向负面,但他们还是同意中韩两国传统文化相似。由于文化相似,中国的发展水平又低于韩国,所以韩国人在与中国人的交往中感到没有压力。
董向荣说,受访者自己也说不清楚这些印象形成的原因,也找不到具体的事实支撑,但是却习惯性地反复作出相同的判断。在这个固化的认识框架内,韩国人再从媒体、书本以及个人经历中选择性地接受、忽视关于中国的信息,从而得出了自己的中国印象。(《韩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报告》(待续)

小小石头 发表于 2012-4-19 14:32:23

韩国人厌恶外国人,对中国误解很深(续)

在首尔听韩国人“郁闷”谈中国
飞机从北京起飞,一个半小时就能抵达首尔,这让近日随国际记者团访韩国的记者成了外国同行们羡慕的对象。据韩国官员介绍,韩中建交只有20年,但往返韩中之间的航班每周大约900个,比韩日、韩美间航班的总和还多。然而在首都圈距离如此近,人员往来如此多的情况下,两国民间情感却似乎日渐疏远。过去一个月,因“脱北者”问题批评中国的报道在韩国媒体上几乎天天可见,位于首尔市中心的中国使馆几乎是所有外国驻韩使馆中最热闹的,一些人把到那里抗议搞得像上班。一名驻韩英国记者以此判断说:“韩国社会的反华情绪在升温。”韩国官员被问及此事时则强调“接触多了,摩擦自然难免”。记者接触的首尔市民都否认有厌华情绪,但让他们用一个词形容中国,多数人选择“傲慢”。
谈及中国,许多人提到“傲慢”
“停止遣返‘脱北者’的抗议,中国外长你听到了吗?”3月3日,中国外长杨洁篪结束访韩的第二天,韩国《朝鲜日报》以此为题的社论对中韩在“脱北者”问题上沟通不畅表示不满。这一天是记者受韩国政府邀请随国际记者团参访韩国的最后一天。在韩国一周,“脱北者”无疑是韩国舆论最热的词,《朝鲜日报》、《中央日报》、《东亚日报》等韩国报纸对此事的热炒每日不断,篇篇提及中国。
不仅是“脱北者”,去年12月,“中国渔民刺死韩国海警”事件也曾激起韩国媒体连篇累牍地谴责中国,中国渔民被称为“海盗”,保守团体喊着“不能放过傲慢放肆的中国”的口号围堵中国使馆,一些韩国报纸频繁施压,要青瓦台对华强硬。
“在韩国媒体如此密集批评中国的情况下,您是否担心中韩民间敌对情绪升级?”听到记者这一问题,韩国统一部次官金千植回答说,韩中之间是有摩擦,但这是因为两国间人员往来和经济交流在增多,接触多了摩擦在所难免,韩中政府间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渠道。
一些常驻首尔的外国记者的判断则不像韩国官员那样乐观。英国《金融时报》驻首尔记者克里斯蒂安说,在首尔工作3年多来,个人感觉“韩国社会的反华情绪在上升”。
克里斯蒂安的判断准确吗?为了解韩国普通民众的看法,记者在首尔一家教会对5名市民做了随机采访,他们年龄在29岁至41岁之间,其中1人是女性。在回答“如果只用一个词形容中国,你最先想到哪个词”时,3人选择“傲慢”,2人选择“发展快”。在“渔民海警冲突”问题上,5个人对华态度都是“气愤”。在被问及“你是否认为韩国媒体对中国批评过多”时,有4人表示“还不够多”。有意思的是,在“你是否同意韩国社会存在厌华情绪”的问题上,所有人都选择“不同意”。任职于一家韩国媒体的金小姐说,许多年龄和她相仿的韩国年轻人不关心政治,对中国也没成见,他们生中国的气,是因为不满中国政府态度“傲慢”。
“就像中国人称呼韩国人为‘棒子’,你知道韩国人怎么称呼中国人吗?答案是‘掌柜’。”韩国汉阳大学中国问题专家闵贵植这样告诉记者。至于“掌柜”一词的由来有很多说法,有的说是因为100多年前到韩国的很多华侨都经商,许多人卖中国菜,于是被称为掌柜,但现在提到“掌柜”多是蔑称,就像韩国人称呼美国人为“洋基(音)”,称呼日本人“倭人(音)”。闵贵植说,在渔民海警冲突和“脱北者”事件上,韩国人认为中国政府的态度伤了他们的心,中国人可能觉得这是韩国人自卑,韩国人会觉得中国仗着国大欺负人,是“店大欺客”。
什么在推动韩国民间对华情绪
闵贵植对记者说:“你有没有发现,批评中国的韩国报纸主要是《朝鲜日报》、《中央日报》和《东亚日报》。”韩国人把这3家媒体简称为“朝中东”,它们代表韩国舆论中的保守势力,而李明博政府也被认为是保守派政府。据介绍,韩国社会中与之对应的是进步势力,报纸以《韩民族新闻》、《京乡新闻》为代表,政党则以民主统合党为代表,前总统金大中和卢武铉领导的都属于进步派政府。保守与进步的称谓没有褒贬之分,在对华态度上前者更强硬,后者相对温和。
在韩国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没有李明博政府一定程度上的默认,韩国保守媒体在“天安”号事件、延坪岛炮战后指责中国偏袒朝鲜的声浪未必那么高,在渔民海警冲突、“脱北者”等问题上对中国的抨击也未必这么强烈。相比之下,中韩关系在卢武铉时期比较稳定。在2月28日一次演讲中,韩国反对派政治家、民主统合党代表韩明淑批评李明博政府“坐等朝鲜变革”,不仅等丢了和平,还让朝鲜更加依赖中国。
国际记者团还参观了韩朝间的非武装地带。在一座战争纪念馆中,韩方导游向各国记者耐心讲解了朝鲜战争经过,当讲到韩国军队在“联合国军”帮助下“几乎要实现统一”时,他说,“这时候,中国军队来了,战局一下子被扭转”。在一些韩国人的意识中,正是中国的参战使韩朝统一成为泡影,于是当“中朝血盟”一词出现在韩国媒体上时,常被用来抱怨中国的“偏袒”,尤其在2010年的“天安”号事件和延坪岛炮战之后。任职于美国《时代》周刊的韩国人金成学说,“这两起事件就像警钟提醒韩国人,朝鲜从未放弃武力统一的念头,中国偏袒朝鲜的态度让韩国人失望”。
金成学说,韩国人对华情绪也和历史有关,虽然中国在历史上从未像日本那样给韩国带来极巨大伤害,但中国在一些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让韩国人不舒服,比如中国并不承认现在中国东北的一些地方古时候曾是朝鲜领土。还有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在首尔传递时,中国留学生与反华示威者发生暴力冲突,此事在韩国互联网上激起许多对中国的不满,而互联网越来越成为韩国民间对华不满的扩音器。
在中国国内,留韩学生守护奥运圣火的行为受到称赞,但据在首尔的中国留学生讲,从那次事件后,韩国社会对中国学生的态度有所改变。一名中国学生曾因校方一份资料上将“西藏”与“中国”并列提出抗议,结果与老师发生口角,韩国教师说:“你明明是在别人的国家,还不懂得收敛。”
一些中国国内的负面新闻令韩国人对中国印象不佳,如毒奶粉事件。在一些韩国人印象里,“中国制造”也几乎成了“粗制滥造”的代名词。韩国一些泡菜的广告上会注明是“国产”而非“中国制造”。在首尔最繁华的明洞商业街,同行的埃及记者有意在路边摊上购买女士手提包,韩方接待人员立刻过来劝阻,“不要买,都是假的,都是中国制造”。
为何不一年后再来韩国?”
“韩民族性格中有坚强好胜的一面,但缺少包容性。”一名韩国学者曾如此总结韩国社会存在反美、反日、反华情绪的性格因素。金成学说,韩国人对华负面情绪往往是波浪形的,会随着海警遇刺等具体事件的发生冲到波峰,一旦事件降温,情绪便随之沉寂。作为一个中年人,金成学反而对未来的一些问题比较担忧,他说:“假如海峡两岸发生冲突,驻韩美军介入,中国一定会袭击驻韩美军基地,对我们来说那将是巨大的问题。”
在驻韩美军问题上,记者从韩国官员口中听到的另一种说法更令人担忧——“韩朝统一,驻韩美军仍将是地区稳定的保障,不会从半岛撤离”。但也有官员说,为寻求中国支持,韩国会制定法律,禁止美军在统一后跨越三八线。
在韩国统一部会议室的墙上,悬挂着韩国总统李明博题写的几个汉字——“相生共荣平和统一”。说到“统一”,多名韩国官员在采访中表示,统一是韩民族脱离不了的命运,韩国需要中国帮助,中国是统一过程中重要的催化剂。一名驻首尔西方记者说,李明博政府的政策错了,如果真想和朝鲜搞好关系,首先要和中国搞好关系,而非一味对中国强硬。
在统一问题上,韩国社会似乎也存在“代沟”。闵贵植说,韩国人从小接受统一教育,四五岁时就要学唱《我们的愿望是统一》,这是除国歌外韩国人必学的第二重要的歌曲。但年轻人对统一的向往已不像老一辈那样强烈。30多岁的政府机构雇员崔先生说,“我这一代人已不像父辈般有战争记忆,也没有亲人在北方,如果统一能实现,那很好,如果不能,那就不能。”
据观察,近来在中国驻韩使馆外抗议的韩国人大多上了年纪。有一种分析认为,这些抗议者价值观成形的时期韩国正赶上朴正熙的独裁统治,那段时间韩国在政治上极度反共,所以韩国老年人至今对中国心存芥蒂。还有分析称,老人抗议多是因为他们有闲工夫,还能借抗议挣钱。
“为什么不一年之后再来韩国看看?”崔先生这样说,是想证明韩国对华情绪不值得担忧。抗议中国遣返“脱北者”的韩国女议员朴宣映在国会演讲时声泪俱下,崔先生的妻子问他:“她为什么要哭?她真关心那些北方来的人吗?”崔先生说,韩国很快就要大选了,一些人现在为大选忙起来了。崔先生对记者说:“5年前我把票投给李明博,但他太让人失望了,等大选后韩国换了政府你再来看看,那时候韩国舆论对中国的态度可能会很不一样。”▲

灯笼果 发表于 2012-4-19 15:13:37

{:soso__16984349925490629196_1:}

灯笼果 发表于 2012-4-19 15:14:01

{:soso__16984349925490629196_1:}

艾军 发表于 2012-4-19 15:37:54

“提到中国,您最先联想到什么?”
“劣质食品。”
“仿造名牌。”

lingeger 发表于 2012-4-19 15:54:08

本帖最后由 lingeger 于 2012-4-19 15:56 编辑

{:soso_e100:}

寻找光明的人 发表于 2012-4-19 16:54:06

{:soso__16984349925490629196_1:}

好梦梦 发表于 2012-4-19 19:16:03

本帖最后由 好梦梦 于 2012-4-19 19:18 编辑

无语~~中的~~国家~~口碑如此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韩国人厌恶外国人 对中国误解很深